(IoT)市場,是一種可在全球范圍內廣泛應用的新興技術。具有覆蓋廣、連接多、速率快、成本低、功耗低、架構優等特點。NB-IoT使用License頻段,可采取帶內、保護帶或獨立載波等三種部署方式,與現有
移動通信正在從人和人的連接,向人與物以及物與物的連接邁進,萬物互聯是必然趨勢。然而當前的4G網絡在物與物連接上能力不足。事實上,相比藍牙、ZigBee等短距離通信技術,移動蜂窩網絡具備廣覆蓋、可移動以及大連接數等特性,能夠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理應成為物聯網的主要連接技術。作為LTE的演進型技術,4.5G除了具有高達1Gbps的峰值速率,還意味著基于蜂窩物聯網的更多連接數,支持M2M連接以及更低時延,將助推高清視頻、VoLTE以及物聯網等應用快速普及。蜂窩物聯網正在開啟一個前所未有的廣闊市場。
包括我國運營商在內諸多運營商在開展NB-IoT和研究。就NB-IoT的發展現狀,余泉詳細闡述了三個精彩觀點:一是NB-IoT是蜂窩產業應對萬物互聯的一個重要機會。二是NB-IoT要成功必須要建立開放產業平臺。三是2016年是NB-IoT產業非常關鍵的一年,標準、芯片、網絡以及商用應用場景都會走向成熟。
需求發展
隨著智能城市、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無線通信將實現萬物連接。很多企業預計未來全球物聯網連接數將是千億級的時代。已經出現了大量物與物的聯接, 然而這些聯接大多通過藍牙、Wi-Fi等短距通信技術承載,但非運營商移動網絡。為了滿足不同物聯網業務需求,根據物聯網業務特征和移動通信網絡特點,3GPP根據窄帶業務應用場景開展了增強移動通信網絡功能的技術研究以適應蓬勃發展的物聯網業務需求。
我們正進入萬物互聯(IoT)的時代,這對于整個移動通信產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這一點在MWC2016上展露無疑。無論是運營商大咖,還是設備商巨頭,紛紛展示了完整的物聯網解決方案和在不同垂直行業的應用。
[5]
當然,實現這一切的基礎,是要有無處不在的網絡聯接。運營商的網絡是全球覆蓋最為廣泛的網絡,因此在接入能力上有獨特的優勢。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情況是,真正承載到移動網絡上的物與物聯接只占到聯接總數的10%,大部分的物與物聯接通過藍牙、WiFi等技術來承載。
為此,產業鏈從幾年前就開始研究利用窄帶LTE技術來承載IoT聯接。歷經幾次更名和技術演進,2015年9月,3GPP正式將這一技術命名為NB-IoT。MWC2016上,NB-IoT首次亮相,受到矚目,運營商和設備商紛紛為其站臺和背書。
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首席戰略官余泉在接受《通信產業報》(網)采訪時表示:“NB-IoT是蜂窩網絡產業應對萬物互聯的一個重要機會。我們非常看好NB-IoT的商用前景,推薦將其作為物聯網聯接技術的首要選擇。”
他向記者闡釋了NB-IoT的商業和技術優勢。從商業層面上來講,蜂窩網絡覆蓋了全球超過50%的地理面積,90%的人口,是一張覆蓋最為完整的網絡。 從技術層面上來講,NB-IoT有4大技術優勢。首先是覆蓋廣,相比傳統GSM,一個基站可以提供10倍的面積覆蓋;其次是連接,200KHz的帶寬可以提供10萬個聯接;第三是低功耗,使用AA電池便可以工作十年,無需充電;第四是低成本,模組成本小于5美金。
此前,華為曾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假設全球有500萬左右物理站點,全部部署NB-IoT,每個站3個扇區、每個扇區部署200kHz、每小時每個傳感器發送100個字節,那么全球站點能夠聯接的傳感器數量高達4500億。
據了解,NB-IoT可以廣泛應用于多種垂直行業,如遠程抄表、資產跟蹤、智能停車、智慧農業等。隨著3GPP標準的首個版本在6月份發布,將有一批測試網絡和小規模商用網絡出現。NB-IoT將在多個低功耗廣域網技術中脫穎而出。
“NB-IoT在歐洲和乃至全球都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機遇。到2020年IoT全部產業鏈價值有望達到3萬億歐元,包括全產業鏈上下游,如網絡連接、數據處理、平臺應用、商業合作等。”余泉表示,華為已經做好在2016年完成NB-IoT商用的準備。
[6]
華為輪值CEO胡厚昆在2015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移動運營商需要立即采取行動,搶占快速增長的物聯網市場份額。運營商雖然在可接入性方面擁有獨特優勢,但是許多其它技術,如ZigBee、
藍牙和內置WiFi也在迅速發展,運營商必須與垂直行業展開激烈競爭。胡厚昆強調,必須迅速制定統一的物聯網標準,以推動跨行業發展。
沃達豐集團研發主管Luke Ibbetson對此表示贊同。他指出,80%-90%的物聯網設備由
低功耗的室內系統連接,余下的設備則由蜂窩網絡連接。很多人認為,新出現的LPWA(低功耗廣域)技術成本低,覆蓋又廣,將為移動運營商發展物聯網帶來良機。不過,Ibbetson指出:“我們還沒有為客戶開發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因此仍然面臨巨大壓力。”
轉向窄帶物聯網
對于LPWA網絡所用到的窄帶物聯網(NB-IoT),運營商業已達成共識,應使用授權頻譜,采用帶內、防護頻帶獨立部署。這一新興技術可以提供廣域網絡覆蓋,旨在為吞吐量、成本、能耗都很低的物聯網設備提供支撐。
2015年11月,數家全球主流運營商聯合設備商、芯片廠商和相關國際組織,在香港舉辦NB-IoT論壇籌備會,旨在加速窄帶物聯網生態系統的發展,成員包括
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Etisalat、LG Uplus、意大利電信、Telefonica、沃達豐、GSMA、G
TI、華為、
愛立信、諾基亞、
高通和
英特爾。六家運營商成員還宣布,將在全球成立六個窄帶物聯網開放實驗室,聚焦窄帶物聯網業務創新、行業發展、互操作性測試和產品兼容驗證。
運營商已經在客戶中展開預標準NB-IoT技術試點工作。例如,德國電信和沃達豐已經采取行動,利用現有基站進行預部署試點,預計試商用部署在2016年下半年進行,正式商用將從2017年初開始。
沃達豐的Ibbetson表示,對
3GPP標準的整合充滿信心,但他也指出這一過程緩慢而艱難。“希望窄帶物聯網能在2016年3月份前成為獨立標準,同時我們需要盡快決定使用哪個頻段。”
華為也希望相關標準能盡快得到確認,這樣行業才能啟動大規模的物聯網部署。胡厚昆指出:“華為在技術方面已經準備就緒,希望能盡快抓住窄帶物聯網的機遇。”
窄帶物聯網具有四大優勢:電池壽命長(超過十年)、成本低(每個模塊不足5美元)、容量大(單個小區能支持10萬連接)、覆蓋廣(能覆蓋到地下)。
Ibbetson認為:“如果產業鏈不能將單模塊成本降到兩三美元以下,實現大規模應用,NB-IoT市場就做不起來。我們需要從全局角度出發,以極低的成本將物聯網模塊嵌入設備中。”
胡厚昆也認為,要想刺激NB-IoT大規模發展,通信模塊成本必須低于5美元。如果成本降到1美元以內,則會帶來爆發式增長。
即將步入爆發期
隨著網絡連接、云服務、
大數據分析和低成本
傳感器等所有核心技術的就緒,物聯網已經從萌芽期步入迅速發展的階段,大多數分析師對此都表示認可。
埃森哲亞太區高科技和電子產業主管David Sovie指出,每個CIO都應盡快制定物聯網發展策略,否則將會在競爭中落敗。
IBM研究院物聯網全球戰略計劃主管Wei Sun表示,IBM各行各業的大客戶都在探索物聯網產品和服務。
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在使用物聯網技術提高效率,提升客戶滿意度并降低運營成本。例如,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及安全系統制造商博世已經將很多產品線連接起來,并從移動互聯技術,尤其是
車聯網領域的崛起中直接獲益。
在醫療領域,飛利浦已經開發了多款電子醫療應用,包括一款供慢性病患者使用的貼片。該貼片使用傳感器實時收集患者健康數據,并傳輸到云平臺,醫護人員可以對數據進行監控,并適時采取醫療干預措施。
飛利浦數字加速器項目主管Alberto Prado指出,設備和系統的互操作性是數字醫療行業崛起的關鍵。隨著協作護理模式日益盛行,未來的醫療必然將整合所有資源,并以主動預防為主。
為了迎接物聯網領域的巨大機遇,整個產業不僅需要推動技術創新,還需要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跨行業協作。由于用例、應用和商業模式紛繁多樣,物聯網市場將比移動市場更加碎片化。
胡厚昆表示:“這將有賴于產業鏈上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精誠合作。在物聯網時代,運營商需要將關注的重點由管理技術擴展至管理整個生態系統。整個行業正處在緊要關頭,運營商需要立即行動起來,抓住這一新的藍海機遇。”
[4]
NB-IoT亟需開放的平臺
“NB-IoT產業生態系統正在快速成長,它更需要運營商與IoT相關產業參與者精誠合作,攜手共進。”談及NB-IoT落地的挑戰,余泉介紹。
就在MWC2016舉辦前一天,GSMA聯合企業各方舉辦全球首屆NB-IoT峰會,并在會上成立NB-IoT forum。該聯盟成員包括全球主流運營商、網絡設備廠家以及主要芯片模組廠家等諸多產業鏈企業。
余泉強調,有超過20家垂直行業企業參加了此次峰會,這是非常可喜的開端。“當然垂直行業供應商可能不是幾十家,而是幾千家,業界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余泉以智能抄表行業為例表示,家庭擁有水表、電表、煤氣表以及暖氣表等很多表,這些背后的企業很多。
如此多的參與方,會出現大量協同方面的問題,業界需要一個開放的平臺加速產業的前進步伐。而且,新標準制定需要開放平臺去推動。
對此,諸多運營商聯合包括華為在內的電信設備商一起搭建了Open Lab。據悉,借助Open Lab,垂直行業廠家就能很輕松地在實際現網上驗證自身的物聯網應用、網絡以及商業模式。
2016年是NB-IoT產業關鍵年
“NB-IoT標準預計在2016年6月完成。”余泉表示,這體現NB-IoT進入了發展的關鍵一年。
據悉,隨著3GPP標準在6月份凍結,經過市場的洗禮后,NB-IoT會在LPWA市場的多個技術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領先運營商的最佳選擇。同時2016年也將成為NB-IoT的商用元年。
有很多芯片廠家和模組廠家支持NB-IoT發展。在網絡方面,華為計劃在2016年下半年推出支持NB-IoT的系統。而許多其他網絡設備供應商也計劃實現對NB-IoT的支持。
運營商在發展NB-IoT方面表現的十分迫切。“即使產業已經盡力最大努力,促進NB-IoT快速發展,但運營商還是認為發展進度不夠快,給了供應商很大壓力。”余泉透露。
垂直行業也提出了他們對技術的要求:終端電池壽命要達到10年以上,安全性必須完全滿足,且2016年要能夠商用。
用戶案例是NB-IoT或者說蜂窩物聯網要成功非常關鍵的一點。借助Open Lab,業界已經討論如何去使能更多的用戶案例。智能停車、智能水表、智能追蹤等用戶案例已經完成實驗室驗證。“預計01下半年就會有NB-IoT商用的網絡,將會規模部署,這是我們整個產業的大概期望。”余泉表示。
對于NB-IoT發展的挑戰,余泉表示萬事開頭難,但蜂窩產業發展幾十年,擁有開放合作的傳統,才能達到的成就。“我相信NB-IoT產業也會重復這樣的開放合作,為運營商、垂直客戶帶來新的商業成功,同時對整個社會,對整個的經濟起到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余泉介紹。
助運營商開啟百億聯接市場
據悉,當前只有10%的IoT應用是基于蜂窩網絡的,蜂窩網絡具備覆蓋優勢和成本優勢,華為已經做好了在2016年內完成商用的準備。華為方面表示,華為在IoT市場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幫助運營商開啟一個百億聯接市場”。
同時,在GSMA NB-IoT Forum的倡導之下,華為與運營商共同建立開發實驗室,加強企業間合作。華為已與中國移動、阿聯酋電信、LG Uplus、上海聯通、意大利電信和沃達豐在全球成立六個NB-IoT開放實驗室,專注于NB-IoT的聯合創新、產業發展、集成驗證,探索全新的商用案例與商業模式,并將成果整個行業。
據了解,華為與移動運營商沃達豐將聯手建立NB-IoT開放實驗室,以推動NB-IoT技術的發展和推廣。使用預標準NB-IoT技術的NB-IoT開放實驗室將研究網絡解決方案驗證、新應用創新、設備集成、業務模式研究以及產品合格驗證等。
[5]
NB-IoT規模化商用在即
2016年6月16日,在韓國釜山召開的
3GPPRAN全會第七十二次會議上,NB-IoT作為大會的一項重要議題,其對應的3GPP協議相關內容獲得了RAN全會批準,標志著受無線產業廣泛支持的NB-IoT標準核心協議的相關研究全部完成。標準化工作的成功完成也標志著NB-IoT即將進入規模商用階段,物聯網產業發展蓄勢待發。
[7]
隨著標準的凍結,將有更多的產業鏈企業加入NB-IoT陣營,這將促使NB-IoT迅速規模化商用。NB-IoT的商用也將構建全球最大的蜂窩物聯網生態系統。如此一來,2016年下半年將涌現出更多的商業應用已是鐵板釘釘。窄帶物聯網巨大的“藍海”市場已經開啟,并將在未來出現爆炸式增長。據GSMA預測,到2020年全球互聯設備將會到達270億,其中100億為移動連接設備。
大規模商用
2017年7月13日,
ofo小黃車與
中國電信、
華為共同宣布,三家聯合研發的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帶物聯網)“物聯網智能鎖”全面啟動商用。
[9] 據了解,在此次三方合作中,ofo負責智能鎖設備開發,中國電信負責提供NB-IoT物聯網的商用網絡、華為負責芯片方面的服務。此前ofo已經開始使用這款物聯網智能鎖,而此次將啟動全面的商用。
[10]
三家聯手打造的支持NB-IoT技術的智能鎖系統具備三大特點:首先是覆蓋更廣,NB-IoT信號穿墻性遠遠超過現有的網絡,即使用戶深處地下停車場,也能利用NB-IoT技術順利開關鎖,同時可通過數據傳輸實現“隨機密碼”;其次是可以連接更多設備,NB-IoT技術比傳統移動通信網絡連接能力高出100倍以上,也就是說,同一基站可以連接更多的ofo物聯網智能鎖設備,避免掉線情況;三是更低功耗,NB-IoT設備的待機時間在現有電池無需充電的情況下可使用2-3年,并改變了此前用戶邊騎車邊發電的狀況。
首個樣板
2010年起,上海聯通率先開展了以用戶感知為導向的“全業務服務體系”建設,實現企業發展的“雙輪驅動模式”,以“發展”為前輪,快速擴展市場;以“服務”為后輪,糾偏平衡確保企業發展。五年時間,上海聯通取得了收入翻番、利潤翻番、用戶規模翻番、網絡規模翻番、客戶滿意度逐年提升的優秀成績。
[13]
然而,
轉型壓力仍然巨大。上海市的移動通信市場已經是一個完全飽和的市場,人口紅利已近消失。更多是深挖存量市場、維護現有用戶,在優質的
移動寬帶網絡下為用戶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優質內容,培養流量使用習慣。
在集團層面,網絡創新轉型一直以來也是極為重要的課題,曾明確提出“網絡創新轉型不能再是單獨的就網絡說網絡,必須要能支撐市場業務或者支撐模式創新”。
2月,上海聯通運維部與集客部在對于網絡創新轉型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將方向定在了萬物互聯上。萬物互聯大幅增長對網絡的壓力是什么?上海聯通相關負責人告訴C114,當時主要考慮的是連接數。物的連接增長沒有歷史數據、范圍又廣,無法預估,如遇突發情況,
信令連接會“爆掉”。
出于這一考慮,上海聯通與眾多合作伙伴進行了深入的交流,當時NB-IoT的前身
LTE-M(C114注:9月由國際電聯正式命名為NB-IoT)進入其視線。LTE-M可以有效解決物聯網方面的問題,且后續有著良好發展前景,上海聯通最終以此為基礎,攜手合作伙伴在位于金橋的寧橋路機房進行部署。
然而,4.5G有什么業務可作切入?在對眾多行業進行考量后,雙方于4月確定先從兩個業務入手,分別是智能停車和智能水表。這兩個業務從芯片成熟度一直到下游合作廠商整個產業鏈相對比較成熟,具有良好的持續性。業務確定后就進入了馬不停蹄的快速建設中,5月、6月,趕在7月亞洲移動大會·上海站之前正式上線,并在大會上隆重展示。
上海聯通在寧橋路的兩個停車場,共計20多個停車位,全部安裝了帶有4.5G NB-IoT芯片和一個地磁感應芯片的
監測器,數據先傳輸到5樓的
基站、再傳到1樓的創新孵化基地,通過機房的集中管理平臺實現更加智能的停車功能。與傳統的停車方案相比,智能停車業務改變了需通過中繼
網關收集信息再反饋給基站所存在的復雜網絡部署、多網絡組網、高成本、大容量
電池等諸多問題,可以實現整個城市一張網,便于維護和管理,與物業分離更易尋址安裝等優勢。
當前抄表方案存在著深度覆蓋差、功耗大、成本高的挑戰。而智能水表業務通過在水箱里面集成一塊帶有特殊芯片的電路板,不但可以實現更為精準的抄表數據傳輸,更可以智能監測控制水箱開關,凸顯了NB-IoT技術在覆蓋增強方面的優勢。
擁抱萬物互聯 構建共贏生態
中國聯通將智慧城市的試驗基地扎根在上海,上海成為其探索智慧交通生活的前沿陣地。而上海聯通早在2011年就開始發展物聯網業務,其中最為突出的便是車聯網應用。
上海聯通打造了多項智慧“沃”交通的整體解決方案,從
數據通信傳輸能力的提供者到車聯網(
Telematics)及相關服務的提供者,從傳統業務平臺的提供者到資訊平臺,乃至商務平臺的系統
整合者,各個領域均有不少成功案例。無論是寶馬的“互聯駕駛”、巴士公司的“智能出租”,還是116114的“一鍵導航”,上海聯通皆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作為寶馬“互聯駕駛”的一級供應商,中國聯通一方面為寶馬公司提供基礎的3G移動通信服務(MNO);另一方面,整合自身信息服務能力和寶馬的其他供應商的專業能力,共同提供Telematisc服務平臺系統集成(TSSP)、
呼叫中心(CallCenter)和信息內容服務(Content)等整合的汽車
信息化服務。這是中國運營商第一次以整體服務提供商的角色參與車廠前裝車載信息服務(Telematics)項目。
據前述負責人介紹,上海聯通物聯網用戶已經突破了100萬(卡),其中4成是3G,主要是車載物聯網;6成是2G,包括POS機、小區儲物柜等。未來3-5年間,其物聯網連接數量預計將有百倍規模增長。上海聯通希望“網絡創新可以更好地適應萬物互聯時代到來”,前臺部門、網絡建設維護部門都將參與到這個領域中來。
開放實驗室
2016年2月22日,華為與移動運營商沃達豐將聯手建立NB-IoT開放實驗室,以推動NB-IoT技術的發展和推廣。
[14]
使用預標準NB-IoT技術的NB-IoT開放實驗室將研究網絡解決方案驗證、新應用創新、設備集成、業務模式研究以及產品合格驗證等。
沃達豐集團研發總監兼NB-IoT論壇主席LukeIbbetson表示:“隨著該技術在即將到來的2017年初實現商業部署,與開發商和解決方案提供商共同構建一個生態系統將變得至關重要。”
NB-IoT技術將通過更加有效地連接需要較長電池壽命的對象從而擴大物聯網(IoT)的應用。預計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出現第一批由NB-IoT技術連接的設備。
沃達豐與華為將該技術融入現有位于西班牙的移動網絡,然后將首個預標準NB-IoT信息發送至安裝在水表中的u-blox模組。
該試驗將被并入NB-IoT開放實驗室聯合會。
市場空間
人與人之間的通訊規模已近天花板,物與物的則剛剛進入增長快車道。隨著可穿戴、車聯網、智能手表等新興市場的開啟,工業4.0、智慧城市、智慧農業等理念照進現實,萬物互聯的時代正加速到來。
[15]
物聯網(IoT)的未來充滿想象空間。
華為認為,到2025年全球將有1000億個連接,其中大部分與物聯網有關。
物聯網對連接的要求與傳統蜂窩
網絡有著很大不同,窄帶蜂窩物聯網(NB-IoT)由此應運而生。這一由
電信行業推動的新興技術擁有覆蓋廣、連接多、速率低、成本低、功耗少、架構優等特點,極具商用潛力。
Machina預測,NB-IoT未來將覆蓋25%的物聯網連接。對面臨用戶飽和、
OTT沖擊的
運營商來說,NB-IoT將叩開廣袤的新市場,帶來三倍以上的連接增長;而對正積極
轉型升級的傳統行業從業者而言,它在適應場景、網絡性能、可管可控及可靠性等方面亦具備運營商網絡的先天優勢。
何為NB-IoT?
人口紅利消逝和流量營收“剪刀差”下,物聯網成為運營商新的收入增長源泉。以
沃達豐為例,其2015財年
移動用戶數增幅僅3%,物聯網連接數增幅則達到33.5%,相關業務收入增長亦達24.7%。但傳統2G、
3G、
4G技術并不能充分滿足物聯網設備低功耗、低成本的連接需求。
NB-IoT的誕生并非偶然,寄托著電信行業對物聯網市場的憧憬。其前身可以追溯至華為與沃達豐于2014年5月共同提出的NB-M2M。
由這兩家公司首倡的窄帶蜂窩物聯網概念一經提出即得到了業界的認可,隨后
高通、
愛立信等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加入到這一方向的標準化研究中。為了促進標準的統一有利于產業發展,最終
3GPP在2015年9月RAN全會達成一致,確立NB-IoT為窄帶蜂窩物聯網的標準,并立項為Work Item開始協議撰寫,預計將于2016年6月的3GPP R13凍結。
NB-IoT在物聯網應用中的優勢顯著,為傳統蜂窩網技術及
藍牙、
Wi-Fi等短距離傳輸技術所無法比擬。首先其覆蓋更廣,在同樣的頻段下,NB-IoT比現有網絡增益20dB,覆蓋面積擴大100倍。
其次是對連接的支撐能力,NB-IoT一個扇區能夠支持10萬個連接。全球有約500萬個物理站點,假設全部部署NB-IoT、每個站點三個扇區,那么可以接入的物聯網終端數將高達4500億個。
同時NB-IoT的功耗更低,僅為2G的1/10,終端模塊的待機時間可長達10年。在成本上也將更低,模塊成本有望降至5美元之內。未來隨著市場發展帶來的規模效應和技術演進,功耗和成本還有望進一步降低。
此外,在支持大數據方面,NB-IoT連接所收集的數據可以直接上傳云端,而藍牙、Wi-Fi等技術則沒有這樣的便利。
NB-IoT實踐與成果
盡管標準制定尚未完成,NB-IoT應用已經逐漸鋪開,并在實踐中得到了各方肯定。2015年世界
移動通信大會(MWC 2015)期間,沃達豐與華為就聯合展示了智能抄表業務。
廣東
聯通積極響應國家“
互聯網+”戰略,與華為針對NB-IoT展開合作,成立物聯網聯合創新項目組。結合聯通在平臺、網絡和運營的強項與華為在標準、芯片和模組成本的優勢,共同探索并實施可落地的物聯網業務,通過真實的業務需求和場景將NB-IoT技術與之相
融合,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雙方選擇了社會價值較大、產業鏈相對成熟的智能停車等為切入點。
隨著國內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車已經進入尋常百姓家,但也帶來“停車難”等問題——據調查,平均每位司機有20%的時間用在尋找停車位上,而廣東作為國內發達省份之一,這一現象更為突出。
在深圳,智能停車業務已經開始推行,用戶只要安裝看APP即可通過收據查找附件停車位,并可支持導航等功能。與傳統的停車方案相比,這一基于NB-IoT的試點改變了需要通過中繼
網關收集信息再反饋給
基站所存在的復雜網絡部署、多網絡組網、高成本等諸多問題,真正實現整個城市一張網,便于維護和管理。
與智能停車類似,NB-IoT在智慧農業、智能制造等低功耗
廣域網領域也具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由于應用場景特殊帶來的高技術要求,這些應用一直缺乏專有的無線技術,NB-IoT可以很好地填補這一市場空白,從而支撐物聯網向更廣大的領域發展。
共建生態擁抱萬物互聯
一項技術由紙面到商用離不開一個強大生態系統的支撐。長期以來,物聯網連接技術各自為戰,從芯片到系統各方采用的規范不一,造成大規模部署的瓶頸。
如今,圍繞NB-IoT的生態已初步成型,并在持續擴大中,擁抱萬物互聯的條件開始成熟。在網絡設備供應商層面,華為、愛立信等領導者均已推出了基于NB-IoT的端到端解決方案。
運營商層面,
中國移動、
中國聯通以及沃達豐、
德國電信、阿聯酋電信、意大利電信、AT&T等全球頂尖運營商皆就NB-IoT發布了各自的發展計劃,并展開試點。
垂直行業中,越來越多廠商開始采用NB-IoT技術來提升競爭力。比如具備智能追蹤、超距告警、電子鎖控制、
電池監控等功能的智能拉桿箱,還有廠商推出了具備位置定位防盜功能及信息上傳、跟蹤功能的智能自行車。此外,在市政的路燈和垃圾管理、環境
監測和畜牧養殖灌溉等領域,NB-IoT的部署亦日益增多。